【百身何赎出处于哪里】“百身何赎”是一个出自古文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深切悔恨与无法弥补的遗憾。这句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等古代典籍中,后被广泛引用和传承。本文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
“百身何赎”字面意思是“即使有百种身体,也无法赎回”,用来形容一种极度的悔恨和自责,表示自己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,即便付出再多代价也无法弥补。该词多用于表达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或自身行为的懊悔。
其出处最早可追溯至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,原文为:“我无尔诈,尔无我虞,谁非父兄,谁能无过?百身何赎?”意为:我不欺骗你,你也不必防备我,谁不是父母兄弟呢?谁能没有过错?就算有一百个身体,又能赎得回来什么呢?
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,“百身何赎”常被引用来表达对错失良机、误伤亲友或违背道义的深刻悔恨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百身何赎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|
原文出处 | “我无尔诈,尔无我虞,谁非父兄,谁能无过?百身何赎?” |
字面意思 | 即使有百种身体,也无法赎罪或弥补 |
含义 | 表达深深的悔恨与无法弥补的遗憾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表达对他人造成伤害后的自责,或对自身行为的懊悔 |
文学应用 | 常见于古文、诗词、小说等文学作品中,强调道德反思 |
现代使用 | 在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,但其情感内涵仍被理解与引用 |
三、结语
“百身何赎”不仅是一句古语,更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反思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时要勇于承担后果,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。虽然现代生活中不再常用此语,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,依然值得我们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