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】“耄耋之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年纪非常大。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见,但在文学作品、历史记载或对长者的尊称中经常出现。下面我们将从含义、来源、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更直观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耄耋之年”出自古代文献,最早见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七十曰老,而传;八十曰耋,九十曰耄。”这里的“耄”和“耋”分别指代不同年龄段的老人。“耄”多用于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,“耋”则用于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,后来这两个词常常连用,形成“耄耋之年”,泛指高龄老人,通常指八九十岁以上的人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耄耋之年”已不再严格区分“耄”与“耋”的年龄界限,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,表示非常年长的年龄阶段,带有敬重和赞美的意味。
此外,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如文章、演讲、祝福语等,较少用于日常口语交流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含义 | 指老年人,尤其是八九十岁以上的高龄者,常用于尊称或文学表达。 |
出处 | 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七十曰老,而传;八十曰耋,九十曰耄。” |
词语构成 | “耄”(指八十岁以上),“耋”(指七十岁以上),连用表示高龄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、文学作品、祝福语等,表达对长者的尊敬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长辈、历史人物、文学角色等,强调其年龄和阅历。 |
语言风格 | 正式、庄重、具有文化气息,非口语化表达。 |
注意事项 | 不宜随意用于日常对话,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。 |
三、结语
“耄耋之年”虽为古语,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对生命的尊重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在现代社会中,理解并正确使用这类词汇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美感。无论是对长辈的敬意,还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,都显得尤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