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孟子人之所以为人的后半句】“人之所以为人”是《孟子》中一个重要的命题,其完整表述为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”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下》。意思是说,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小,普通人往往丢弃了这种区别,而君子则能够保持它。
从字面来看,“人之所以为人的后半句”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,而是对前一句的引申和补充。在理解这一问题时,我们需要结合孟子的思想体系来深入探讨。
一、原文出处及含义
原文 | 出处 | 含义 |
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” | 《孟子·离娄下》 | 人与禽兽的区别极其细微,普通百姓容易失去这种区别,而君子则能保持 |
孟子认为,人性本善,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自觉地维护这种善性。普通人可能因为欲望、习气或环境影响而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,而君子则能通过修养和实践,保持并发扬这种人性。
二、后半句的延伸解读
虽然“人之所以为人的后半句”不是一个标准的句子,但从孟子的整体思想出发,可以将其理解为:
- “君子存之”:即君子能够保留并践行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。
- “存之”:意味着保持、守护、实践。
换句话说,孟子强调的是“人之所以为人”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,并且能否坚持这些品质。
三、总结
内容 | 解读 |
原文 | 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” |
核心观点 | 人与禽兽的区别极小,关键在于是否保持善性 |
孟子思想 | 强调人性本善,需通过修养保持道德 |
对现代的意义 | 提醒人们重视道德修养,勿失人性本质 |
四、结语
“人之所以为人的后半句”,虽非直接存在的句子,但正是孟子思想中关于人性、道德与修养的重要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人之所以为人,不仅在于生理上的存在,更在于精神上的选择与坚持。在现代社会中,面对种种诱惑与挑战,我们更应反思自己是否“存之”,是否真正做到了“人之所以为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