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自收自支叫什么】“自收自支”是事业单位中的一种编制形式,但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并不清楚。那么,“自收自支”到底叫什么?它有哪些特点?本文将从定义、分类、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什么是“自收自支”?
“自收自支”是指部分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上实行的一种模式,即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均由自身负责,不依赖国家财政拨款。这类单位通常属于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,其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性收入或服务收费。
简单来说,“自收自支”就是“自己赚钱,自己花钱”,不依赖政府直接拨款。
二、“自收自支”叫什么?
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规定,“自收自支”单位在编制管理上通常被称为:
-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
- 差额拨款单位(部分地区)
- 企业化管理单位(部分单位)
不过,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,很多“自收自支”单位已逐步转为“公益二类”或“企业化管理”单位。
三、“自收自支”的特点
| 特点 | 内容说明 |
| 财政独立 | 不依赖财政拨款,收入与支出自行管理 |
| 自主经营 | 可开展经营活动,收入来源多样化 |
| 管理灵活 | 相比全额拨款单位,管理更为灵活 |
| 风险自负 | 收入不稳定时,需自行承担风险 |
| 人员编制受限 | 一般不享受全额编制待遇,待遇可能较低 |
四、“自收自支”与“全额拨款”对比
| 项目 | 自收自支 | 全额拨款 |
| 财政支持 | 无 | 有 |
| 收入来源 | 自身经营 | 政府拨款 |
| 编制性质 | 差额或自收自支 | 全额编制 |
| 管理方式 | 更灵活 | 更规范 |
| 待遇水平 | 一般较低 | 较高 |
| 社会保障 | 由单位承担 | 由财政统一保障 |
五、总结
“自收自支”单位是事业单位中的一种特殊类型,它们在财政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,但也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。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“自收自支”单位正在向“公益二类”或“企业化”方向转型。
如果你是“自收自支”单位的工作人员,建议关注单位的发展方向,了解自身编制和待遇的变化,以便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。
关键词:自收自支、事业单位、差额拨款、企业化管理、编制改革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