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葬书原文及翻译】《葬书》是古代风水学的重要典籍,相传为东晋时期郭璞所著。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风水学的基本理论,强调“藏风聚气”的理念,对后世风水实践影响深远。以下是对《葬书》原文的简要总结,并附上部分原文与对应翻译,便于读者理解其核心思想。
一、
《葬书》主要围绕“风水”这一概念展开,强调选择墓地时应注重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地势的优越性。书中提出“气”是决定吉凶的关键因素,认为“气”需“藏风得水”,即要有山环水绕,避免风吹气散。同时,书中还提到“土厚水深”、“形势之理”等原则,主张通过观察地形地貌来判断吉地。
此外,《葬书》还涉及阴阳五行、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,将风水视为一种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学问,不仅用于安葬,也适用于建筑选址和居住环境的选择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葬者,藏也,乘生气也。 | 葬,就是藏的意思,是为了乘接生气。 |
| 夫气,以水为界,故曰: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 | 气以水为界限,所以讲:气遇到风就会散去,遇到水就会停止。 |
| 土厚水深,形势之理。 | 土层深厚、水流深远,这是地形地势的道理。 |
| 藏风聚气,谓之吉壤。 | 藏风聚气的地方,称为吉祥之地。 |
| 阴阳相济,天地合德。 | 阴阳相互调和,天地共存美德。 |
| 天光下临,地德上载。 | 天光照射下来,地德承载之上。 |
| 万物化生,不可无也。 | 万物由此而生,不可没有。 |
三、结语
《葬书》作为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的经典之作,不仅是对地理环境的观察与分析,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、科学与文化的思想体系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体现了古人对生命、死亡与空间的深刻思考。虽然现代科学已对风水有不同解读,但《葬书》中关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探讨,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注:本文为原创内容,基于《葬书》的核心思想进行整理与归纳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古代风水经典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