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触龙说赵太后的原文及译文介绍】《触龙说赵太后》是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中的一篇经典文章,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使者来访赵国,要求赵国出兵援助,但赵太后因宠爱幼子而拒绝。大臣们劝谏无效,最终由老臣触龙以巧妙的言辞说服赵太后,使她同意出兵的故事。这篇文章语言生动,人物形象鲜明,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与沟通艺术。
一、
本文通过触龙与赵太后的对话,展现了触龙高超的劝谏技巧。他没有直接批评赵太后,而是从关心赵太后儿子的安全入手,逐步引导赵太后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情感。最终赵太后被触动,答应出兵。文章不仅展示了触龙的智慧和口才,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君主心理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| 原文 | 译文 |
| 触龙言曰:“老臣今疾足,不能疾走。” | 触龙说:“我年老体弱,走路都困难。” |
| “愿得补黑衣之数,以卫王宫。” | “希望能为大王守卫宫室。” |
| “太后之色少解。” | “赵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。” |
| “太后曰:‘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?’” | “赵太后问:‘男人也会疼爱小儿子吗?’” |
| “对曰:‘甚于妇人。’” | “(触龙)回答:‘比女人更厉害。’” |
| “太后笑曰:‘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?’” | “赵太后笑着说:‘男人也会疼爱小儿子吗?’” |
| “曰:‘然。’” | “(触龙)说:‘是的。’” |
| “太后曰:‘妾不贤,不能以母道事君。’” | “赵太后说:‘我不贤德,无法以母亲的身份侍奉君主。’” |
| “吾以为,子虽贤,不如父之贤也。” | “我认为,孩子即使贤能,也不如父亲贤能。” |
| “故愿令太子为质于齐,以安社稷。” | “所以希望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,以安定国家。” |
三、文章特点分析
- 语言简练:文章用词精炼,句式多为对话形式,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。
- 逻辑清晰:触龙步步为营,层层递进,最终达到劝谏目的。
- 人物形象鲜明:赵太后刚愎自用,触龙则沉稳机智,对比鲜明。
- 寓意深刻:文章揭示了“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情感”的道理,具有现实意义。
四、总结
《触龙说赵太后》不仅是一篇历史故事,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政治寓言。它告诉我们,在处理复杂问题时,要善于换位思考,把握时机,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,才能达到理想的劝谏效果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