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当仁不让于师的解释】“当仁不让于师”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,原文为: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在面对仁德之事时,即使是老师,也不应谦让,应当勇于承担。
一、释义总结
“当仁不让于师”强调的是在道德责任面前,不应因对方身份(如老师)而退缩或推让。这里的“仁”指的是仁德、正义、善良的行为;“不让于师”则表示不因对方是老师而有所顾忌,应当积极行动。
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“仁”的重视,也反映出孔子对于个人责任感和道德担当的高度重视。
二、关键点总结表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| 原文 | 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 |
| 释义 | 在面对仁德之事时,不应因对方是老师而退让,应主动承担。 |
| 核心含义 | 强调在道德责任面前,应勇担责任,不因身份差异而犹豫。 |
| 体现思想 | 儒家重视仁德与责任,倡导积极入世、勇于担当的精神。 |
| 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在面对正义、良知时,应坚定立场,不畏权威,坚持原则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当仁不让于师”不仅适用于师生关系,更适用于所有社会关系中的道德抉择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是非、善恶、责任时,不应因他人地位、资历而放弃自己的判断与行动。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,尤其是在面对不公、腐败、错误行为时,更需要有敢于发声、敢于行动的人。
总之,“当仁不让于师”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信念,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。它鼓励我们在面对仁德之事时,勇敢站出来,不退让、不逃避,做一个有担当、有良知的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