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】“乐不思蜀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。这个成语原本是形容刘禅在被魏国俘虏后,安于现状、不再思念故国的故事,后来引申为人在安逸环境中忘记了原本的追求或故乡。
成语来源
公元263年,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破蜀汉,刘禅投降。他被押送到洛阳,接受魏国的封赏。尽管蜀汉已经灭亡,但刘禅却对新环境感到满足,甚至在一次宴会上说: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这句话被后人传为笑谈,也成为了“乐不思蜀”的出处。
成语含义
“乐不思蜀”原意是指人在安逸的环境中沉醉其中,忘却了原来的故土或目标。现在多用来比喻人沉迷于眼前的享乐,失去了对过去的怀念或对理想的追求。
总结与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乐不思蜀 |
| 出处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 |
| 原意 | 刘禅在魏国安于现状,不再思念蜀地 |
| 现代含义 | 沉迷于眼前享乐,忘记过去或理想 |
| 故事背景 | 蜀汉灭亡后,刘禅被俘至魏国 |
| 典型用法 | “他在国外生活久了,早已乐不思蜀。” |
| 成语结构 | 动宾结构 |
| 近义词 | 安于现状、乐而忘返 |
| 反义词 | 念念不忘、思乡情切 |
个人感悟
“乐不思蜀”虽然带有贬义,但它也提醒我们:适度的安逸可以带来幸福感,但若沉迷其中,可能会失去奋斗的动力和对初心的坚守。人生需要平衡,既要懂得享受当下,也要记得回望来路。


